当春日的暖阳拂去岁月的尘埃,红色信仰在笔尖跃动。2025年3月16日,萍乡学院读者协会主办的“甘祖昌干部学院红色研学征文活动”圆满落幕。这场以文字为舟的红色之旅,满载着思想的星光,驶向心灵深处。活动吸引了30多名同学踊跃参加,共收到十余篇稿件。
荣耀揭晓,以文传情,以字铭志。教育学院的温凯文同学凭借深刻思想与真挚情感,从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
===============================================================
以红色精神为炬,照新时代奋进之路
——甘祖昌干部学院红色研学活动感悟
温凯文 教育学院
2025年3月16日,萍乡学院图书馆读者协会师生一行三十余人赴江西省莲花县沿背村甘祖昌干部学院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这场以“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为主题的实践教育,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了甘祖昌将军的传奇人生,更在红色精神与现代乡村发展的交融中,获得了深刻的思想启迪。
在甘祖昌“不忘初心”事迹陈列馆,我们通过“风云激荡感悟初心”“戎马生涯践行初心”“解甲归田不忘初心”“初心永驻风范长存”四大板块,全面认识了这位开国少将的传奇一生。从农民到将军,他历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功赫赫;从将军回归农民,他主动放弃高位,三次申请回乡务农,带领村民开荒修路、兴修水利,用一生诠释“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信念。
陈列馆中,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农具和生活用品,尤其是他带回新疆良种家禽的木笼,展现了甘祖昌以科学精神推动乡村发展的远见。正如他在报告中所言:“为新农村做贡献,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最大的脸面。”这种“能官能民”的胸襟与“铁算盘”精神,为当代青年树立了精神标杆。
在甘祖昌将军故居,其曾孙女甘迪的讲解让历史更加鲜活。故居内的“双色墙”、简朴的生活用具,以及甘将军将建房资金转用于村粮仓建设的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他“一心为公、不搞特殊”的清廉作风。将军夫人龚全珍老阿姨的感人事迹同样令人动容:她放弃城市生活,扎根乡村教育,用工资资助贫困学生,离休后仍坚持公益事业,被誉为“老阿姨精神”的典范。
这对革命伴侣的红色家风,不仅体现在对子女“勤俭自律、服务群众”的教育中,更通过沿背村村民自编自演的采茶剧《并蒂莲花》代代相传。剧中《分鱼》《住宿》等场景,生动展现了甘祖昌反对特权、严于律己的品格,让观众在艺术感染中接受廉政教育。
研学活动的最后,我们走进仰山文塔周围的油菜花田与吉内德国家稻田公园。金黄的花海与整齐的稻田,虽与红色历史无直接关联,却是甘祖昌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沿背村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民宿经济,通过“村民自营+学院指导”模式,五年间民宿总收入达810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蜕变。
正如甘祖昌干部学院“没有围墙”的办学理念,红色文化已深深融入乡村振兴的血脉。田间课堂、劳动实践、红色剧目等创新形式,让学员在参与中感悟“初心”力量,而沿背村的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则印证了“红色精神激发乡村振兴动能”的实践逻辑。
此次研学活动,既是对革命先辈的深情缅怀,也是对红色精神的时代叩问。甘祖昌将军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共产党人,既能扛起枪杆子保家卫国,也能拿起锄头建设家乡。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甘祖昌精神为镜,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一生为党、一心为民”的誓言,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永续传承。


同学们以笔为媒,书写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对红色文化的感悟,彰显出萍乡学院学子的家国情怀与精神风貌。未来,读者协会将持续深化红色文化教育,激励更多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征程中,用青春之笔续写华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