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通知 > 正文

著名作家张学龙做客萍乡学院“真人图书馆”:畅谈读书与写作的淬炼之路

点击数: 作者:lib 发布日期:2025-11-12

2025年11月11日晚,萍乡学院读者协会第十六期“真人图书馆”活动在图书馆内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以“爱读书、爱写作”为主题,特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萍乡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张学龙担任主讲嘉宾。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学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陈永秀,以及萍乡市文联书记、主席漆宇勤,图书馆原馆长刘建明,学校文传学院书记刘治跃,学校教师彭利云教授,学校图书馆馆长张义良等嘉宾一同出席,与在场大学生书友共赴一场文学与思想的交流盛宴。

活动开始前,张学龙作家向萍乡学院图书馆捐赠了9册《笔泛深广赣湘边张学龙文学作品评论集》,为馆藏增添了珍贵的文献资料,也表达了他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

活动在主持人温婷老师的开场介绍中拉开帷幕。她赞誉张学龙老师不仅是一位历经军旅淬炼的战士,更是一位始终笔耕不辍的作家,是“将生活沉淀为文字的行者”。

在随后的分享中,张学龙结合自身从乡村少年到军旅生涯,再到专业作家的丰富经历,将“爱读书”与“爱写作”两大主题娓娓道来。

论读书:阶梯、压力与内生动力 谈及“为什么读书”,张学龙引经据典,从高尔基的“人类进步的阶梯”到宋真宗的“书中自有”箴言,阐述了书籍作为智慧源泉和视野窗口的不可替代性。他特别强调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以毛泽东在延安艰苦条件下创办抗大,以及以色列凭借教育和高科技立国的例子,深刻说明了读书对于个人、军队乃至民族命运的深远影响。

关于“如何爱上读书”,张老师坦言这是一个渐进甚至始于“被动”的过程。他剖析了从古至今,科举取士、现代求职、百姓生存等外部压力如何促使人们捧起书本。然而,更为持久和深刻的力量,则来自读书所激发的内生动力。他引用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和黄庭坚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并结合网络主播董宇辉通过广泛阅读实现从自卑到自信蜕变的生动案例,指出读书是提升气质、丰富内涵、为生命进行“深度化妆”的最佳途径。

谈写作:呕心沥血的创造与“三写”法则 进入“爱写作”部分,张学龙直言写作是“比读书辛苦千百倍”的创造过程,引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道尽其中艰辛。他强调,优秀的创作必须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而达成此境界需要两大基石:一是“读万卷书”积累的学识与技法,这占50%;二是“阅人世间”获得的人生阅历与社会实践,这是另外至关重要的50%。他以毛泽东著作等经典作品和高考满分作文《酒》为例,说明了深厚积累与巧妙运用是如何成就非凡文字的。

对于渴望动笔的年轻学子,张学龙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三写”建议:首先是“写”,有感即发,勤于动笔;其次是“敢写”,勇于涉足他人未曾触及的题材,他以自己的《安源往事》等作品为例进行了说明;最终是“多写”,通过多种文体、多种写法的反复实践,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他鼓励在座同学,尽管年轻,但只要敢于挑战,同样能写出如《静静的顿河》《明朝那些事儿》那样的作品。

寄望未来:以书本和笔墨延展生命,在分享的结尾,张学龙深情寄语。他指出,人生中真正属于自己的,是读进肚子的诗书和写出来的文章。他呼吁大家放下手机,捧起经典;离开无聊场所,打开电脑潜心创作,用文字留下比物质存在更为久远的精神遗产。

在互动环节,市文联漆宇勤主席就萍乡本土文学创作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并关切地询问了同学们毕业后的规划。原馆长刘建明老师则与大家探讨了小说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现场气氛热烈。

最后,主持人在总结中感慨道,张老师的分享揭示了写作的真谛——它并非一时灵感,而是一场需要“写、敢写、多写”的漫长马拉松,正是这份坚持,让“爱上写作”变得真实而深刻。

活动在持久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本次“真人图书馆”论坛活动不仅让同学们领略了一位作家的修养与情怀,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热爱阅读、勇于创作的种子。

(撰稿:读者协会 温婷  一审:王秀琴 二审:麦波 三审:张义良)